王祖明:關稅降低將沖擊中國葡萄酒產業
來源:華夏酒報 時間:2011/4/22 10:25:27
“近年來,我國葡萄酒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,產量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,而且經濟效益、稅收同步增長;同時,產品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,整個產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。但是,我國葡萄酒產業起步較晚,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、整體實力差,從整體上看,現在還處于起步階段,與世界主要葡萄酒生產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,中國葡萄酒產業整體實力的提高還需要經過幾年的努力。如果進一步降低進口葡萄酒關稅,將對我國的葡萄酒產業產生較大沖擊!敝袊劸乒I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向《華夏酒報》記者表示,近年內,國家不宜進一步降低進口葡萄酒關稅。
中國成為過剩葡萄酒國家的“傾銷”重地
從1999年以來,國際葡萄酒市場連年出現生產過剩,每年的生產過剩量都在200萬千升以上,形成了巨大的葡萄酒庫存積壓。以2009年為例,當年全球葡萄酒產量增加0.4%,達到2687萬千升,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,消費總量同比下降了3.6%,為2365萬千升,當年的生產過剩量達332萬千升。
對于全球葡萄酒而言,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,主要寄希望于巴西、印度、墨西哥、南非和中國這5個潛力巨大的葡萄酒市場,預計到2013年,這些市場的葡萄酒銷售額將達到177億美元。中國作為這5個葡萄酒市場中發展最快的國家,必然成為葡萄酒生產過剩國家眼中的主要傾銷地。
王祖明向《華夏酒報》記者介紹,多年來,世界范圍葡萄酒生產相對過剩,中國市場成為世界葡萄酒生產者大力開發、搶占的目標,這些國家政府甚至動用農業補貼,促進其葡萄酒產品出口,中國成為一些國家傾銷其過剩葡萄酒的主要市場。由于中國葡萄酒產業基礎差、機械化程度低,以及近年來生產資料和人工價格上升等諸多因素,我國葡萄酒的生產成本并不比世界主要葡萄酒生產國(特別是澳大利亞、智利等新世界國家)低,因此,中國的葡萄酒產品在價格上并沒有競爭優勢,如果進口關稅進一步降低,中國企業培育的消費市場,將可能被價格低廉的進口葡萄酒瓜分殆盡。
整個葡萄酒產業鏈將受到沖擊
說起釀酒葡萄種植對產區的影響,王祖明向《華夏酒報》記者分析,近幾年,行業的發展帶動了產區釀酒葡萄種植業的發展,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。進口葡萄酒的沖擊,首當其沖的是釀酒葡萄種植業及其農戶,特別是以銷售原酒為主的西部地區。
“近年來,寧夏、新疆和甘肅等西部省區已把葡萄酒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,在部分區域葡萄酒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,他們很多是利用了非農耕地種植釀酒葡萄。一旦形成沖擊,這些土地不能種植其它農作物,對當地經濟將產生極大影響!
王祖明對釀酒葡萄種植產區的擔憂是有現實意義的,據國家統計局統計,我國葡萄酒生產涉及26個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,主要產區分布在山東、河北、天津、寧夏、新疆、甘肅、吉林、河南、北京、云南、山西、四川等省區。據悉,我國目前產區釀酒葡萄面積約為92.3萬畝,涉及人口約240萬。由于各產區的人口密度,釀酒葡萄種植的水平、機械化程度,以及當地經濟和農民收入對葡萄酒產業的依賴程度等因素,各產區涉及的從業者數量有較大的差異。
“葡萄酒產業除了涉及種植業外,還涉及了機械、包裝等生產下游的諸多行業。所以,它也是一個涉及面廣、產業鏈長的產業,一旦受沖擊,將對多方面產生影響!
不可否認,進口葡萄酒對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,王祖明表示:“從2004年我國降低葡萄酒進口關稅以后,葡萄酒的進口量快速增長,加速了葡萄酒市場的競爭,應該說進口葡萄酒對我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!
表1 2006年—2010年中國葡萄酒產量情況

表2 2006年—2010年進口葡萄酒情況

王祖明向《華夏酒報》記者表示:“近年來,我國葡萄酒產量和進口葡萄酒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,也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,但從統計數據(表1、表2)可以看出,2010年進口葡萄酒快速增長,但國內葡萄酒生產的增速明顯減緩。因此,我們認為,保持目前的關稅,進口葡萄酒的量及國內葡萄酒生產量足以保證國內市場供應,關稅的進一步降低就可能對我國葡萄酒產業產生沖擊!
“當然,無論在何種情況下,葡萄酒進口量的不斷增加、競爭日趨激烈是不可回避的。因此,中國葡萄酒產業應該扎扎實實做好基礎工作,增強自身實力,在競爭中不斷壯大自己,才能迎來中國葡萄酒產業更美好的明天!
|